“专家”一个个倒掉 成都人,怎么办?

2013-11-14 21:07:53  养生发展 >

  从80年代的小球藻、童子尿,到现在的生吃泥鳅、茄子,每隔几年总会有一些光怪陆离的养生经以火爆的方式风靡,创造这些养生神话的“专家”顿时炙手可热,出书、开讲座、上访谈……

  全民皆养生的状态,应该是可喜的观念进步。可当“专家”们被接二连三地证明上演的不过是闹剧,我们被迫面对这一现实:养生市场的逐渐庞大,却因种种原因催生出一个“伪专家”时代。而每当一个“专家”神话破灭,公众陷入越来越深的茫然状态———养生很“忙”,可养生也很“茫”,甚至很“盲”。在这样一种环境下,成都人怎样对待养生问题?本报近日的一个专题调查,对此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摸底。

  走访:成都人有三种“养生经”

  在本次调查中,本报记者对上百名市民进行了走访,并散发了调查问卷。从走访反馈情况看,在这个“养生很忙”的时代,成都市民对待养生问题,大致呈现出三种状态———

  A.“迷糊”的养生:有兴趣,难辨别

  “马悦凌推广的固元膏还真不错,她咋就整出个生吃泥鳅了呢?”去年冬天开始吃固元膏的陈阿姨到现在还觉得有些回不过神来。陈阿姨告诉记者,她比较怕冷,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,每天坚持吃2次/1勺固元膏,刚过去的那个冬天让她觉得没那么畏寒了。她没买过马悦凌的书,但从此后,对这类养生经就非常留意了。她也在张悟本出来后天天跟着熬绿豆汤。“这些养生方法,听上去简单,好像也没啥坏处,那阵我们全家都还喜欢看《百科全说》,有时一家人都跟着电视里捏捏按按。”陈阿姨说,平时没病没痛的,也不可能上医院找医生咨询这些养生经,即使生病看医生,那也是看完病就走人,要让他们自己辨别这些养生理论的真伪太难。而陈阿姨的话也代表了许多市民的心声。

  B.“实践”的养生:无验证、无真相

  “这些东西都是听个热闹,我从不赶这些潮流。”市民文大爷说对于各种养生方式,他只信自己的亲身实践和验证过的东西。文大爷最青睐的养生方式是运动,每天傍晚,他都会和老伴一起到浣花溪公园里倒走。文大爷还交了几个放风筝的朋友,跟着放了一年的风筝,颈椎病没犯了,现在眼、手都灵活。

  C.“不信”的养生:吃过亏、啥也不听了

  也有一些市民表示,他们上过当,再也不信了,现在就顺其自然。“人还是要活得自然,天天去听这个,学那个,过得太刻意,反而不见得好。”家住东门的刘先生就是一个例子,他告诉记者,九几年的时候流行练气功,啥子到山里面集训、僻谷,折腾了半天也没觉得自己好多少,反而觉得累。现在他啥都不听了,该吃吃该喝喝,天亮起天黑睡,除了牙齿不太好,身体基本没啥毛病。

  调查:近七成人渴望专家指导

  在张悟本事件后,成都人的养生观有没有发生变化?本次调查通过在市区路访、书店及药店采访的方式进行,106位热心市民参与了本次调查,从中可看出关于成都人养生的一些基本结论。

  养生是什么?近一半市民理解有点偏

  “养生是什么?”对这个问题,参与调查者的答案五花八门,“保健”、“食疗”、“进补”是最集中的三个,分别占31.1%、24.5%、20.8%。“保健”看起来还比较接近养生的定义,但“食疗”和“进补”实在有些以偏概全。

  养生书,逾四成市民要看

  对于“你是否知道张悟本事件?”的问题,回答“知道”的占比高达97%,说明成都人对有关养生专家的普遍关注。而张悟本的“倒掉”、张悟本的书《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》的下架,并未对成都人对养生权威指导的追求产生颠覆性影响,这一点从“你如何对待养生书籍”的调查结果上可以看出来:选择“会看”、“有选择性地看”、“可以看一下”的人加起来占比达42.4%,已近半数。另外有36人选择“不看”(占34.0%)、26人选择“可有可无”(占24.5%)。而成都各大书店生活类图书畅销排行榜上,养生类书籍依然名列前茅。“张悟本被打倒了,但市民依然迫切需要养生指导。”一位刘先生说。

  鉴别养生方法,近七成市民渴望真专家

  在“如何鉴别养生方法”这道多选题中,选择“请真专家鉴别、指导”的占比高达67.0%;“在确定安全的情况下,自己尝试”的占比60.4%;“可先看其他人的效果”的占比42.5%;“多个专家都说过就是对的”占比为26.4%;“不用管它,完全不鉴别、不关心”仅占比8%。而对于“你是否为某种养生法盲目跟风?”的问题,选择“否”的人占80.2%,另外有21人老实承认自己有过盲目跟风行为。

  调查结果表明,在多个“伪专家”事件后,关于养生,市民现在对专家的指导并不是排斥,反而更迫切地需要,但“我们需要真正的专家,不是那种吹出来的!”一位参与本报调查的女士的话代表了许多市民的心理需求。而“伪专家”事件,也让越来越多成都人开始反思,正如上面那位女士所总结的:“以后那种奇怪的、不可思议的养生方式,我一定会多打几个问号了。”这恐怕是目前“伪专家”事件对市民养生的少数积极影响之一。本报记者何筝黄文娟

  “我们需要 张悟本式的通俗有趣”

  在本次调查中,也有一些市民在谈到“张悟本事件”时认为,把板子全部打到伪专家和盲从者身上是不对的,相关部门的监管是一方面,真专家宣传、普及正确养生观念的方式问题,也应该引起重视。

  “我们需要‘张悟本’,是因为需要这种通俗、有趣的讲解方式,需要这些贴近生活、简单又便宜的养生调理办法。”黎先生对记者说,对比公共部门制作的健康小册子,为何养生书籍那么火,专家与政府都应该反思。专家们也应放下架子,一是不要只片面强调百姓健康意识差、有误区、易受骗,二是不要一开讲就是百姓听不懂的细胞生物学、中医古籍、专业术语,百姓只需要实用的东西,真正的专家们应该学习人家的能说会道,把深奥的医学理论讲得更加生动有趣。

  本报记者黄文娟何筝

“专家”一个个倒掉 成都人,怎么办?》阅读地址: http://www.shanyuwang.com/2013/1114/3033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