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掌握养生之道
《老子 养生智慧》精彩部分选载
南容,也叫南宫适,亦作南宫括,字子容,他是孔门弟子。南宫是复姓,本来是以所居宫室而名,西周就有这类氏名。古代除了南宫氏,还有东宫氏、西宫氏和北宫氏。这里的南容是以字称,他的生卒也不详。论语《泰伯》中记载的周武王有“乱臣十人”,其中就有南宫适。
南容这个人,谦虚好学,对养生之道格外感兴趣。南容认为:GJ有道,他就出世做官;GJ无道,他就养生保命。他的老师孔子拜见过老子,问的问题是:什么是道?而南容也拜见过老子,问的是:如何养生?可见,南容与自己老师的差异。
不过,南容重视养生的观念,赢得了孔子的赞赏。孔子认为,这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做法。于是,孔子将侄女嫁给他。孔子的这个侄女,是他哥哥孟皮的女儿。论语记载:“子谓南容,邦有道,不废;邦无道,免于刑戮。”以其兄之子妻之。
一次,南容拜见老聃,道:“弟子南容,资质愚钝难化,特行七日七夜,来此求教圣人。”老聃道:“汝求何道?”“养生之道。”老聃曰:“养生之道,在神静心清。静神心清者,洗内心之污垢也。心中之垢,一为物欲,一为知求。去欲去求,则心中坦然;心中坦然,则动静自然。动静自然,则心中无所牵挂,于是乎当卧则卧,当起则起,当行则行,当止则止,外物不能扰其心。故学道之路,内外两除也;得道之人,内外两忘也。内者,心也;外者,物也。内外两除者,内去欲求,外除物诱也;内外两忘者,内忘欲求,外忘物诱也。由除至忘,则内外一体,皆归于自然,于是达于大道矣!如今,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,亦是欲求也。除去求道之欲,则心中自静;心中清静,则大道可修矣!”
南容闻言,苦心求道之意顿消。如释重负,身心已变得清凉爽快、舒展旷达、平静淡泊。于是拜谢老聃道:“先生一席话,胜我十年修。如今容不请教大道,但愿受养生之经。”老聃道:“养生之经,要在自然。动不知所向,止不知所为,随物卷曲,随波而流,动而与阳同德,静而与阴同波。其动若水,其静若镜,其应若响,此乃养生之经也。”南容问道:“此乃完美之境界乎?”老聃道:“非也。此乃清融己心,入于自然之始也。倘入完美境界,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,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;行不标新立异,止不思虑计谋,动不劳心伤神;来而不知所求,往而不知所欲。”南容问道:“如此即至境乎?”老聃道:“未也。身立于天地之间,如同枯枝槁木;心居于形体之内,如同焦叶死灰。如此,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,冰雪皑皑而不知寒,剑戟不能伤,虎豹不能害。于是乎祸亦不至,福亦不来。祸福皆无,苦乐皆忘也。”
老子的话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:“养生之道,在于神静心清,就是洗掉内心上的污垢,什么是心上的污垢呢?一个是对物质的欲望,一个是对知见的渴求,如果去除欲望和渴求,心就会坦然了。一颗坦然的心或动或静都是自然的,心中没有牵挂,于是,当睡眠的时候就睡眠,当起床的时候就起床,当行走的时候就行走,当停止的时候就停止,身外之物不能扰乱内心的平静。所以,学习养生之道的人,在于逐步除去身心的内外干扰,掌握养生之道的人,身心内外已经没有干扰了。内就是心,外就是事物,除去身心内外干扰就是除去对于知见的渴求,拒绝外在事物的引诱,从一开始就清除干扰的行为,逐渐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,内外就融合成一体了,而且都归于自然,这样就通达了养生的大道。”
一次,人们称赞扁鹊的医术是最高明的,扁鹊却推辞说:“我的医术仅是我们家三个行医的兄弟中最差的一个。”众人听罢诧异,扁鹊解释说:“我大哥能在疾病没有发生的时候防止,我二哥能在疾病还不严重的时候就杜绝它的发展,我只能在疾病严重的时候给予治疗,最高明的医术在于能治未病啊!”
养生之道,由于人们的傲慢无知,一般人不能得到。老子又说:“知道自己有所不知,可谓是高明;不知却自以为知,可谓是弊病。只有唯恐自己的知识言行出现弊病,方能杜绝弊病。圣人之所以没有弊病,正是因为他唯恐出现弊病,所以才杜绝了弊病。”病入膏肓的故事不也说明了老子讲话的意义吗?
《如何掌握养生之道》阅读地址: http://www.shanyuwang.com/2013/0830/28864.html
已有0条评论,点击查看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