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食进补须顺应四时

2013-06-19 21:32:17  进补你补对了吗 >

  传统中医根据“人与天地相应”的理论,认为人的生活规律,必须适应四时气候之变化,这样才能有效地保养身体,防御疾病的侵害。春风、夏暑、秋燥、冬寒,既是正常的气候,又可成为致病的邪气。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,四时气候及其变化对人体生理、病理都能产生不同的影响(例如,某些疾病在气象剧变时容易发作或加重),为了增强人的适应和抗病能力,必须根据季节变化进行合理的“调摄”。

  四时“调摄”包括饮食进补、早晚起居以及气功引导、药物按摩等多方面。一年四季,气候不同,饮食进补也须有所差异。《饮膳正要》曰:“春气温,宜食麦以凉之;夏气热,宜食菽以寒之;秋气爽,宜食麻以润其燥;冬气寒,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。”《金匮要略》也指出:“春不食肝,夏不食心,秋不食肺,冬不食肾。”其依据就是四时气候对人体脏腑和气血的影响,以及“以脏补脏”的理论,例如,古人认为:春发散,宜食酸以收敛,所以春季要注意用酸调味。

  要做到顺应四时,就必须避免“补不得法”或“补得其反”。例如,在秋冬之季,由于气候渐渐由热转凉,人身的阳气也相应地潜藏,皮肤毛孔紧束,故不宜进补凉性补品,而应适当多进服一些温热补品。而春夏之季,情形则相反,尤其在炎热天气下,人体气血趋向体表,过多地食用辛甘燥热食品,就会过分伤阴。

  气候对人的食欲和饮食卫生也有很大的影响,饮食进补必须考虑这方面因素。例如,炎热的夏季,人居湿热交蒸的天地之气中,食欲普遍下降,消化能力减弱。故饮食进补应侧重健脾、消暑、化湿,菜肴要做得清淡爽口、色泽鲜艳。一般而言,夏季“素补”宜多于“荤补”。但也不可走向另一极端:只食时令蔬菜。因为蔬菜的含水量很高,多吃后虽有短时间的饱腹感,但蛋白质和热量却不能满足人体需要,所以夏季也要摄入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,如瘦肉、鸡蛋、豆制品等。夏季气温高,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,变质腐败的食物绝不可进食,避免引发肠胃疾病,《论语》早就告诫人们:“鱼馁而肉败,不食。色恶,不食。臭恶,不食。”

饮食进补须顺应四时》阅读地址: http://www.shanyuwang.com/2013/0619/2751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