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识中药五误区
近两年,传统中医学重新融入大家的生活。据了解,尽管人们对传统中药偏爱有加,但生活中也不乏一些错误的认识和食用方法。为此,吉林省中医院资深教授、治未病中心主任赵为民就人们服用中药的错误方法给出了指正……
误区1:中药煎得越久越好
纠正:解表药煎服时间应稍短
很多人煎中药时,总有熬汤的感觉,觉得煎得时间越长药效就越好,尤其是煎一些价格高、较珍贵的中药,煎得时间就更长了。“煎药是让药性逐渐释放出来,但达到一定的程度,再继续煎熬的话,有效的成分反而会不断的蒸发变少,而且,持续的高温也可能使药效降低。”赵教授说。
他表示,每味中药的药性不同,煎服的时间也不能一概而论。中药中有解表药(治感冒),煎的时间就要短一些,否则时间久了起不到解表散寒的作用;而滋补类中药煎的时间则可以久一些,这样有助于有效成分释放出来。赵教授建议市民朋友在煎中药前,最好咨询相关医生。
误区2:中药无毒可以常吃
纠正:滥服也会危害健康
时下中医养生观念流行,不少市民虽然身体健康,但也常常买些中药或中成药服用。不少人都是自行配药,觉得身体有火了,就买些降火的中药回家简单泡水喝;觉得天气炎热了,就抓点避暑的中药炖成“凉茶”喝,美其名曰“中药没毒,不但能治病还可以养生”!中药真的全都没毒吗?“老百姓都说是药三分毒,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,中药也一样,大量长期服用也会有危害。”赵教授说,有些中药是含有毒的成分的,服用的量大了或是时间久了,就会引起蓄积中毒,像附子、雷公藤等。
市民在选服中药前一定要了解这味中药的药性,再决定怎么服用。另外,也要合理服用中药,“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,大家常吃的维C银翘片,觉得它的中药药性平和没毒性,一有感冒症状就吃它!”赵教授说,中医讲它是治风热感冒的,性寒,得了风寒感冒的市民如果还吃它,就会加重感冒症状,反而不利于人体健康。再就是大家平时认为是安全的药,如甘草,用的方法不当也会有不良反应:腹胀不适、有水肿者如果配伍不当,会加重病情的!
误区3:汤药应在凉爽天气吃
纠正:夏季也可吃汤药
“夏季吃汤药?不能吃吧?夏天那么热,人也容易有火,再吃汤药不是加重火气吗?”问起夏季能不能吃汤药的问题,很多人都会这样回答。
在一些人的观念里,汤药就应该是天气较凉的时候吃,像冬天、秋天等,夏天是不能吃的。赵教授说,古代的时候人们对冷藏技术掌握的不好,就觉得夏天不宜吃汤药,流传至今就成了现代人对汤药的一个认识误区。
其实,夏季有病也是可以吃汤药的。
夏季天气炎热、雨量多,属于湿热气候,想驱湿热完全可以服用藿香正气汤等汤药。而且这个季节人们也会出现口干、乏力等火热的症状,是完全可以服用些清热的药物的。但夏季服用汤药也要讲究方法,尤其要注意别让煮好的汤药感染细菌、病菌而变质了,“煎好的汤药可以放在家里的冰箱里,想喝的时候再热一下。”赵教授说。
误区4:中药不能治疗急性病
纠正:休克、脑血栓可使用
中医中药固然好,可若是遇到了急性病,例如心脏病突发、脑血栓突发等急病时,差不多每个人都要首选西药注射液。“西药方便、见效快,中药治本,适合长期食用”,这是很多人对西药、中药的观点!要是遇到病人需要急救时,大家就更要选择西药了。可是您知道吗?具有上千年文化的中药不但可以用于治疗急性病,而且也能应用到急救上!
赵教授说,古人留下了不少急救的良方。就是现在,遇到病人有血压降低、休克状态时,可以使用参脉、生脉注射液;要是病人有脑血栓或是脑血栓急性期的神志不清等症状时,也可以使用醒脑静、清开灵等中药注射剂。记者也了解到,随着中药注射剂工艺等技术的进一步改良,它们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疾病的各个领域,并且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。
误区5:吃中药只能用白开水
纠正:也可用淡盐水、米汤等
生活里我们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:“别拿饮料吃中药,去拿杯白开水。”的确,在很多人的观念里,服用中药时最好的送药水就是白开水。因为白开水成分最简单,不像茶水、甜果汁那样容易“破坏”药性!
“这个可不是绝对的!”赵教授笑着说,像淡盐水、生姜水、米汤等送服中药就可以起到药引的作用。简单地说,淡盐水能帮中药入肾发挥药性,生姜有驱寒的功效,米汤能滋养脾胃。
赵教授举了几种中药,可以配以淡盐水、生姜水、米汤等一起服用,这样效果更好。例如用于止泻的香连丸和小米汤一起服,十全大补丸和大米汤一起喝等。补肾的药配淡盐水,例如六味地黄丸等。风寒药当然要配生姜水,例如藿香正气丸等。
《认识中药五误区》阅读地址: http://www.shanyuwang.com/2013/0512/26688.html
已有0条评论,点击查看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