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食养生原则
机体要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,就必须通过饮食摄取足够的营养。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云: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和而服之,以补益精气。”《灵枢·平人绝谷》云:“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,水谷精气精液兼尽故也。”同时,饮食物也是机体与自然界发生联系的最大渠道之一,每人平均每天约摄食2 kg的食物。因此,饮食的饥饱失常,饮食五味偏嗜都会引起机体的不适。
1.饥饱失常气血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,而饮食中的营养又为气血生化之源,如《素问·痹论》载:“荣者,水谷之精气也……卫者,水谷之悍气……”,《灵枢·决气》曰:“中焦受气取汁,变化为赤,是谓血。”因此,进食过少,则气血生化乏源,人体生命活动缺乏物质基础,日久会导致营养不良以及相应病变的发生。但若饮食过量,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的食物,势必加重肠胃负担,使食物不能及时地消化,同样会引起机体的不适。如《素问·痹论》载: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。”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又说:“因而饱食,筋脉横解,肠澼为痔。”因此,食量有度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,亦是养生的重要准则。同样,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养生之大忌,如过量饮酒、过食肥甘……《素问·厥论》载:“酒入于胃,则脉络满而经脉虚……酒气与谷气相搏,热盛于中,故热遍于生,内热而溺赤也。”过食肥甘厚味,则易于化生内热,甚至引起痈疽疮毒等病症,正如《素问·奇病论》说:“肥者令人内热,甘者令人中满。”又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所说:“高粱之变,足生大丁。”现代研究表明过度饥饿会导致营养不良,诱发各种疾病,而过量饱食则会促使大脑早衰]。因此,要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,必须规律饮食,饥饱有度。
2.五味偏嗜酸苦甘辛咸五味与五脏,各有其亲和性,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曰:“夫五味入胃,各归其所喜。故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肾。”但若五味偏嗜,就会使该脏机能偏盛,久之则可损伤内脏,引发疾病,正所谓“久而增气,物化之常也;气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”《素问·五藏生成篇》“多食咸,则脉凝泣而变色;多食苦,则皮槁而毛拔;多食辛,则筋急而爪枯;多食酸,则肉胝而唇揭;多食甘,则骨痛而发落。” 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亦说:“味过于酸,肝气以津,脾气乃绝。 味过于咸,大骨气劳,短肌,心气抑。 味过于甘,心气喘满,色黑,肾气不衡。 味过于苦,脾气不濡,胃气乃厚。 味过于辛,筋脉沮弛,精神乃央。”所以饮食五味应当适宜,五味不应偏嗜,“是故谨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气血以流,腠理以密,如是则骨气以精。谨道如法,长有天命。” 同理,饮食与病变相宜,则能辅助治疗,促进疾病的好转,反之,疾病就会加重。《灵枢·五味》明确提出了五脏有病时的五味宜忌:“五禁:肝病禁辛,心病禁咸,脾病禁酸,肾病禁甘,肺病禁苦。肝色青,宜食甘,杭米饭、牛肉、枣、葵皆甘;心色赤,宜食酸,犬肉、麻、李、韭皆酸;脾色黄,宜食咸,大豆、豕肉、藿皆咸;肺色白,宜食苦,麦、羊肉、杏、薤皆苦;肾色黑,宜食辛,黄黍、鸡肉、桃、葱皆辛。”
《饮食养生原则》阅读地址: http://www.shanyuwang.com/2013/0215/23205.html
已有0条评论,点击查看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