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按摩师教程》第十二章 30种按摩手法(6-10)
第六节 摩法
一、上腹横摩法
摩法的手法操作、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六节。现介绍摩法的手法应用。
1.体位 仰卧位。
2.操作 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并拢,置于一侧腹哀、章门穴处,横向经关门、太乙到对侧腹哀、章门穴处,反复横摩数次。
3.要领
(1)横摩在两侧腹哀、章门穴处用力稍重,可将肌肉摩拉起,腹中部用力稍轻而缓。
(2)术中有腹肌拉扯及微胀感。术后上腹部轻松。
4.作用 补脾阳,助运化,宽胸肋。
1.体位 仰卧位。
2.操作 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掌侧并置于大横、腹结穴处,经过天枢、外陵穴到对侧大横、腹结穴处止,反复进行横摩数次(如图12?38)。
3.要领
(1)大横、腹结穴处着力稍重,脐周用力宜轻柔。
(2)术时局部有拉扯感和微胀感;术后局部温热,肠鸣音增强。
4.作用 温补脾肾,调中和胃。
1.体位 仰卧位。
2.操作 术者以一手手指或指掌置于腹部一侧五枢、府舍穴处,经水道、气穴、关元到对侧五枢、府舍穴处,往返横摩数次(如图12?39)。
3.要领
(1)水道、气穴处用力稍重,其余 图12-39下腹横摩法部位稍轻。
(2)下腹横摩用力比上腹横摩用力要轻。
(3)术时掌根微向上抬起,手指掌侧平放于施术部位着力。
(4)便秘者,左下腹部宜重摩。
(5)术时下腹部肌肉有牵拉和微胀感;术后小腹轻松,温热。
4.作用 调补下焦气机,益元振阳。
1.体位 仰卧位。
2.操作 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指腹,并置于一侧腹哀穴,自上向对侧内下方斜行摩动,经过太乙、水分、神厥、四满、水道、归来穴止。反复进行斜摩数次。左、右侧分别进行(如图12?40)。
3.要领
(1)手置于腹哀穴处先摩动3~5次后再斜摩,摩法用力上腹部稍重些,脐下部用力要小。
(2)术时局部有肌肉牵拉感;术后全腹部舒适,温热。
4.作用 温运脾阳,和胃理肠。
5.注意 应空腹施术。
1.体位 仰卧位。
2.操作 术者以掌心置神阙穴上,以脐为中心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团摩各30次(如图12?41)。
3.要领
(1)本法常用于小儿,多在睡眠时施行。
(2)团摩手法宜轻柔,频率宜慢,每一方向均以微汗为度。
(3)术时和术后局部有温热、舒适感。
4.作用 健脾和胃。
1.体位 俯卧位。
2.操作 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置于一侧肩中俞及曲垣穴处,自上向内下斜摩到对侧的肝俞、魂门穴处。反复操作数次。
3.要领
(1)两手用力要均匀,轻柔。背肌肥厚者可配合摩按法。
(2)术时背部有沉重、微胀感;术后背部有轻松感。
4.作用 疏泄肝脾湿热,通络止痛。
1.体位 俯卧位。
2.操作 术者以两手四指掌侧并置于背部大椎穴平高处,自上向下沿脊椎两侧经膏肓到膈关穴高度,反复直摩数次(如图12?42)。
3.要领
(1)背部直摩时可配合点按俞穴。
(2)直摩用力背上部重于下部,以皮肤微红、微汗为度。
(3)慢性虚损者膏肓穴宜多摩;上腹疾患者多摩膈关穴。
(4)术时和术后局部均有温热及上腹部舒适感。
4.作用 疏泻湿热,健运脾阳。
1.体位俯卧位。
2.操作术者以手掌置于一侧肾俞、气海俞及大肠俞穴处,先向同侧横摩到带脉穴处,再通过两侧的肾俞穴摩动到对侧带脉穴处,反复摩动数次,往返进行。
3.要领
(1)手掌要密切接触皮肤,用力宜均匀。
(2)摩动时随体形改变着力点,背部用力重于侧腹。
(3)术时局部有温热、舒适、沉重感;术后腰部轻松。
4.作用 调补肾阴,活血利腰。
5.注意 防止擦伤皮肤,皮肤干燥者可用递质。
第七节 揉法
一、揉太阳法
揉法的手法操作、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七节。现介绍揉法的手法应用。
1.体位 坐位或仰卧位。
2.操作 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两侧太阳穴,轻而和缓地揉动1~3分钟。后以一手扶头部,另一手拇指腹自头维穴向外下方经过太阳穴摩动到耳门,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?43)。
3.要领
(1)指揉时宜轻缓、柔和,摩动可稍用些力量。
(2)术时有酸胀及放射感到前额;术后头脑清爽。
4.作用 疏风散热,清头明目。
1.体位 坐位。
2.操作 术者一手扶前额,另一手拇、食指分别置于两侧风池穴处,指揉1~3分钟。再以拇指掌侧自脑空穴向下摩动,经过风池到肩井穴止,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?44)。
3.要领
(1)术时头宜直立,不可偏斜。
(2)指揉方向,向前并微向上方。
(3)术时局部有酸、胀、温热感;术后颈部、肩部舒适,头脑清爽。
4.作用 疏风清热,清头开窍。
5.注意体弱者可俯卧位。
1.体位 仰卧位。
2.操作 术者以一手中指或食指贴于膻中穴上,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揉30次。后以大鱼际同样各揉30次。
3.要领
(1)迎随呼吸而起伏。
(2)用力要均匀,缓慢而有力。
4.作用 宽胸解闷,行气活血。
1.体位 坐位或俯卧位。
2.操作 术者以一手拇指指腹揉大椎穴1~3分钟,再指揉阳关穴1~3分钟。再以掌心于大椎、阳关穴处进行团摩1~3分钟。
3.要领
(1)揉大椎穴用力重于揉阳关穴。
(2)团摩用力缓慢而有力,以皮肤微汗为度。
(3)指揉时局部有酸、胀感。团摩时有温热感,术后腰背肌及腹部舒适。
4.作用 疏风散寒,温补脾肾。
1.体位 俯卧位。
2.操作 术者以手握拳,以拳面四指的本节部分着力于背部左、右肩中俞穴处,进行拳揉1~2分钟。再两侧大杼穴的高度,沿脊柱两侧经过脾俞、胃俞、肾俞到大肠俞,反复拳揉约1~2分钟。
3.要领
(1)体壮者用实拳,体质虚弱或久病后宜用空拳揉。
(2)术时宜着力,但移动宜缓慢,揉动以皮肤微红为度。
(3)肩、背、颈、项强痛者,拳揉肩中俞用力宜加重。胃肠有病宜重揉脾俞、胃俞。腰痛者宜重揉肾俞、大肠俞。
(4)术时局部有沉重、舒适感;术后皮肤发热,胸、腹、腰部舒适。
4.作用 振奋脾阳,化湿消滞。
5.注意年老体弱者慎用。
1.体位 俯卧位。
2.操作 术者以手握拳,以臀部秩边穴为中心,拳揉1~3分钟。再沿骶髂关节上缘向下经臀部拳揉到承扶穴处,反复操作数次。
3.要领
(1)体弱者用空拳,体壮者用实拳拳揉。
(2)术时局部有酸、胀、沉重感。术后感到腰背轻松,温热。
4.作用 强健腰膝,宁心安神。
1、体位 仰卧位。
2.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置股内侧上方阴廉、五里穴处。自上向下进行揉捏,经过阴包到阴陵泉穴止。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?45)。
3.要领
(1)自上向下揉捏时手法应缓慢而有力。
(2)沿经穴位阴廉、五里、阴包、血海等处应配合按法。
(3)术时下肢酸、胀,有放射性温热感;术后胸腹舒适,头脑清爽。
4.作用温通经脉,活血化瘀。
1.体位仰卧位。
2.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置阴陵泉穴处,拇指置阳陵泉,自上向下进行揉捏,经地机、漏谷、三阴交到踝下照海穴后,再以四指摩动到隐白穴止。并将躅趾屈曲按压,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?46)。
3.要领
(1)揉捏移动要缓慢。
(2)揉捏经过阴陵泉、地机、漏谷、三阴交穴位处,配合按法。
(3)术时下肢酸、胀,有放射性温热感;术后下肢轻快胸腹舒适,头脑清爽。
4.作用清化湿热,通利三焦。
1.体位俯卧位。
2.操作术者两手四指置股上方内侧,拇指置股外侧,做钳形揉捏。自上向下逐步移动,由承扶经委中、承山到昆仑穴止,反复操作数次(如图12?47)。
3.要领
(1)揉捏时大、小鱼际应着皮肤,拇指与四指掌侧应着力作缓慢而有节律的移动。
(2)移动时揉捏手势随下肢解剖形态而改变着力点。
(3)大腿部用力应重于小腿部。
(4)术时局部微酸、胀,感觉舒适,术后感觉下肢温热、轻松、有力。
4.作用强健腰膝,活血通经。
1.体位侧卧位,术侧下肢屈’曲,血海穴向上,置于床上。
2.操作 术者一手握拳置于血海穴上,做旋转揉动,反复操作数次。再以一手全掌置箕门穴的高度,自上向下抚摩经血海到阴陵泉止。反复操作数次。
3.要领
(1)拳揉动作应有节律,用力由轻到重,以能耐受为度。
(2)抚摩应缓慢而轻快。
(3)术时有紧张和酸、胀感;术后下肢温热、轻松,下腹部一舒适。
4.作用调和气血,祛瘀止痛。
第八节 搓法
搓?点墨法
搓法的手法操作、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八节。现介绍搓法的手法应用。
1.体位 俯卧位。
2.操作 术者以一手四指指腹或掌面,着力于八骨雾穴进行搓揉。待局部温热后再以拇指指腹点按长强穴1分钟(如图12?52)。
3.要领
(1)搓修时自一侧上铐到下髂方向往返进行搓揉。
(2)施术中要刚中有柔,注意保护皮肤:
(3)搓?以皮肤微红为度。
4.作用 调和气血,疏通经络,祛风散寒,清利下焦,壮腰补肾。
5.注意 孕妇禁用此法。
第九节 颤法
温肾补气法
颤法的手法操作、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十一节。现介绍颤法的手法应用。
1.体位 俯卧位。
2.操作 术者以两手掌相搓至热,迅速以两掌心置于两侧肾俞、气海俞穴处,做快速振颤手法约2分钟。
3.要领
(1)术者腕部放松,全掌紧贴皮肤,掌心对准两侧肾俞、气海俞穴处施振颤法。
(2)动作要连贯,使振颤连续不断传递到机体,产生温热感,以连续施术2分钟为宜。
4.作用 温肾壮腰,大补元气,疏通经络,活血止痛。
第十节 拍打法
胸肌拍打法
拍法的手法操作、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十二节。现介绍拍法的手法应用。
1.体位 仰卧位。
2.操作 术者双手四指并拢,从受术者胸骨正中线,自内向外依次拍打胸大肌部位,反复操作。再以两手掌自胸骨中线向两侧按揉胸大肌数次。
3.要领
(1)拍打时用力要均匀、和缓而有节律。
(2)按揉要迎随呼吸,掌心不离皮肤。
(3)妇女乳房部不得进行此法。
4.作用 宽胸解郁,理气止痛。
《《按摩师教程》第十二章 30种按摩手法(6-10)》阅读地址: http://www.shanyuwang.com/2012/0325/1119.html
已有0条评论,点击查看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