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按摩师教程》第三章 按摩的专业知识

2012-03-25 21:15:12  中医按摩 >

第一节 脏腑经脉初步知识

脏腑经脉初步知识

  传统医学中按摩掌以医疗为宗旨,以病人为对象,保健按摩是医疗按摩学的一部分,它以保健为目的,对象以正常人为主,主要是通过按摩施术解除人的疲劳,放松肌肉,疏通经络,以达到强身、防病,延年益寿的目的。保健按摩基本手法与医学按摩是相同的,理论也是相同的,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。为了能更好地
做到理论指导实践,有必要在学习基本手法的同时,学习一些基础理论,如阴阳、脏腑、经络、穴位、四诊、辨证等知识。这无疑有助于指导按摩施术,为深入学习、提高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  脏腑与经脉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。
  脏腑包括五脏与六腑。五脏是指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;六腑是指胆、胃、小肠、大肠、膀胱、三焦。
  五脏之外还有一个叫心包络的,实际是六脏,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,它对心脏有保护作用,它的病理变化与心一致,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,但当脏腑与十二经脉连属时称六脏。
  五脏六腑是人体最主要器官,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它的生理活动是以精、气、血、津液这四种物质为物质基础的。这些物质在内脏活动的过程中,不断被消耗,同时又不断得到滋生与补充,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。
  五脏六腑的功能各有不同,但也有其共同之处。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贮藏精气;而六腑则是主持消化、吸收和排泄。所以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被称为脏,脏含有“藏”的意思;胆、胃、小肠、大肠、膀胱、三焦被称为腑j腑含有“府舍”的意思,即有出有入。 
  五脏六腑通过传统中医理论的经络系统加以联系,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。
  五脏六腑按中医的阴阳学说的理论来归类,五脏归属阴,六腑归属阳。
  脏腑与经络相连属的规律是:
  五脏属阴,它连属的经脉叫阴经;六腑属阳,与它连属的经脉叫阳经。经脉循行到手的叫手经,循行到足的叫足经。
  十二脏腑与十二经脉连属并配上阴阳属性的叫法是:手太阴肺经、手少阴心经,手厥阴心包经,手阳明大肠经,手太阳小肠经,手少阳三焦经,足太阳膀胱经,足阳明胃经,足少阳胆经,足太阴脾经,足少阴肾经,足厥阴肝经。
  归纳起来有循行到手的三条阴经,三条阳经;循行到足的也有三条阴经,三条阳经,就是我们常说的十二经脉,也叫手足十二经。
  另外经络系统中还有八条经脉,称为奇经八脉。这八条经脉,分阴阳,但不与内脏连属,它分别叫任脉、督脉、冲脉、带脉、阴跷脉、阳跷脉、阴维脉、阳维脉。以上八条奇经,只有任脉与督脉上有穴位,任脉行于人体的前正中线上;督脉行于人体背部正中线上。任脉属阴经,督脉属阳经,这两条有穴位的任、督脉与前面提到的十二经脉,合称十四经脉。这十四条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体,在针灸、按摩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,对指导诊断、治疗具有重要理论价值。

 

第二节 十四经络的起止穴位

  十四经各有循行的路线,每经又有若干穴位,这些穴位统称经穴,经穴总共有361个。
  各经的起止穴如下:
  手太阴肺经,左右各11穴位,起于中府穴,止于少商穴。
  手少阴心经,左右各9个穴位,起于极泉穴,止于少冲穴。
  手厥阴心包经,左右各9个穴位,起于天池穴,止于中冲穴。
  手阳明大肠经,左右各20个穴位,起于商阳穴,止于迎香穴。
  手少阳三焦经,左右各23个穴位,起于关冲穴,止于丝竹空穴。
  手太阳小肠经,左右各19个穴位,起于少泽穴,止于听宫穴。
  足太阴脾经,左右各21个穴位,起于隐白穴,止于大包穴。
  足少阴肾经,左右各27个穴位,起于涌泉穴,止于俞府穴。
  足厥阴肝经,左右各14个穴位,起于大敦穴,止于期门穴。
  足阳明胃经,左右各45个穴位,起于承泣穴,止于厉兑穴。
  足太阳膀胱经,左右各67个穴位,起于睛明穴,止于至阴穴。
  足少阳胆经,左右各44个穴位,起于瞳子甥,止于足窍阴穴。
  任脉经,为单穴,一穴一名,共24个穴位,起于会阴穴,止于承浆穴。
  督脉经,为单穴,一穴一名,共28个穴位,起于长强穴,止于龈交穴。

第三节 按摩的专业知识

一、头面部常用穴位

百会

  [位置]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。采用坐位和卧位取穴均可。
  [效能]开窍宁神,平肝熄风,升阳固脱。
  [主治]头痛,眩晕,高血压,脱肛等。

太阳

   [位置]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,向后约l寸凹陷处。采用坐位或卧位取穴均可。
  [效能]疏风止痛,清热明目。 
  [主治]头痛,偏头痛,眼疾,面瘫。

阳白

  [位置]前额、目直视瞳孔正中直上,眉上1寸。
  [效能]祛风,明目。
  [主治]面瘫,头痛,眼睛疾患等。

攒竹

  [位置]前额眉毛内侧端。
  [效能]止痛,明目。
  [主治]头痛,眼疾,眉棱骨痛,面瘫。

睛明

  [位置]闭目,在目内眦角上方O.1寸处。
  [效能]疏风清热,通络明目。
  [主治]眼科各种病症,面瘫。

风池

  [位置]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,与乳突平齐。
  [效能]疏风解热,止痛明目。
  [主治]感冒,头痛,头晕,项强颈痛,眼疾,高血压病。

  二、胸腹部常用穴位

膻中

  [位置]两乳之间,胸骨正中线上,平第四肋间。
  [效能]调气降逆,宽胸利膈。
  [主治]支气管炎,哮喘,胸痛,肋间神经痛,冠心病。

中脘

  [位置]腹部,前正中线,脐上4寸处。
  [效能]调胃理气,化湿降逆。
  [主治]胃痛,胃溃疡,慢性胃炎,呕吐,呃逆等。

天枢

  [位置]腹部,肚脐旁开2寸。 
  [效能]疏调肠腑,理气消滞。
  [主治]急慢性胃炎,肠炎,痢疾,便秘等。

气海

  [位置]腹部,前正中线,脐下1.5寸
  [效能]调气机,补虚强身。
  [主治]腹胀,腹痛,气虚体弱。

关元

  [位置]腹部,前正中线,脐下3寸。
  [效能]补肾固本,调气回阳。
  [主治]腹痛,腹泻,痢疾,尿路感染,月经不调,性功能障碍。

  三、腰背部常用穴位

大椎

  [位置]在背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正中处。
  [效能]解表通阳,清热宁神。 
  [主治]发热,中暑,疟疾,精神分裂症,呼吸道疾病,颈背部疼痛。

肩井

  [位置]肩部,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1/2处。
  [主治]肩背部疼痛,中风等。

风门

  [位置]背部,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
  [效能]宣肺,疏风,调气。
  [主治]感冒,呼吸道疾病,肩背部疼痛。

肺俞

  [位置]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
  [效能]调肺理气,退热。
  [主治]支气管炎,哮喘,肺炎,自汗,盗汗,背痛等症。

心俞

  [位置]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
  [效能]宁心安神,理血调气。
  [主治]神经衰弱,肋间神经痛,冠心病,心跳过速,精神分裂症,背痛等症。

肝俞

  [位置]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
  [效能]利肝胆,清湿热,调气机,明目。
  [主治]急、慢性肝炎,胆囊炎,胃痛,眼痛,肋间神经痛,神经衰弱,月经不调,背腰痛等症。

脾俞

  [位置]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
  [效能]调脾胃,助消化,除水湿。
  [主治]胃病,神经性呕吐,肠炎,浮肿,贫血,背腰痛,慢性出血性疾病等。

肾俞

  [位置]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l.5寸。
  [效能]调补肾气,强腰脊,平耳眼。
  [主治]肾病,腰痛,遗精,遗尿,月经不调,哮喘,耳鸣,耳聋,脱发,腰肌劳损等症。

华陀夹脊

  [位置]第一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,每椎棘突下旁开0.5寸。左右各17个穴。
  [效能]调理气机,调理内脏机能。
  [主治]背腰部疼痛,神经衰弱,五脏六腑机能失常等。

  四、上肢部常用穴位

曲池

  [位置]曲肘成直角,在肘横纹正中。
  [效能]祛风解表,清热利湿,通经活络。
  [主治]上肢关节疼,瘫痪,麻木,高血压,高烧,过敏性疾病,皮肤病等。

合谷

  [位置]第一、二掌骨之中点。
  [效能]疏风,解表,镇痛,通络。
  [主治]感冒,五官斜,眼科疾病,面神经麻痹,神经科疾病,各种疼痛等。

尺泽

  [位置]在上肢肘窝横纹上,肱二头肌腱外侧处。
  [效能]泻肺热,降逆气。
  [主治]咳嗽,哮喘,咽喉肿痛,臂痛,肘关节疼痛,皮肤病等。

内关

  [位置]伸臂,仰掌,前臂内侧,腕横纹上2寸,两筋之间。
  [效能]宁心安神,理气镇痛。
  [主治]心脏疾病,神经系统疾病,精神障碍,胃痛,呕吐,各种疼痛等。

劳宫

  [位置]手掌中心,握拳时,中指尖处。
  [效能]清心,泄热。
  [主治]中风昏迷,心绞痛,癔病,手指麻,掌痛等症。

  五、下肢部常用穴位

环跳

  [位置]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,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/3与内2/3交界处。
  [效能]利腰腿,通经络。
  [主治]腰腿痛,坐骨神经痛,下肢麻痹,瘫痪,麻木等。

足三里

  [位置]外膝眼下3寸,胫骨外侧约一横指。
  [效能]平肝和胃,降逆和中,通调经络。
  [主治]肝胃不和,恶心呕吐,胃痛,急性胃肠炎,关节炎,下肢麻痹,半身不遂等。

阳陵泉

  [位置]屈膝,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。
  [效能]利肝胆,清湿热,强筋骨。
  [主治]肝胆疾病,高血压,偏瘫,下肢麻木,疼痛等症。

委中

  [位置]胭窝横纹之中点。
  [效能]泄热清肺,利腰通络。
  [主治]急性胃炎,呕吐,腰腿痛,坐骨神经痛,关节炎,偏瘫,腰痛,牛皮癣等症。

三阴交

  [位置]内踝尖直上3寸,在胫骨后缘。
  [效能]健脾化湿,疏肝益肾。

第四节 按摩的主要部位

一、头面部

  1.常用经穴百会、神庭、头维、睛明、攒竹、丝竹空、鱼腰、太阳、印堂、听宫、听会、颧?、巨?、迎香、颊车、地仓、人中、上下关、络却、脑空、翳风。
  2.作用疏散风邪,开窍止痛,镇静安神,明目益聪。
  3.适应症适用于头痛头晕、目胀鼻塞、耳聋耳鸣、牙痛及记忆力减退等症,同时能消除头面部疲劳,长期按摩能延缓衰老,保持头发的光泽。

  二、胸腹部

  1.常用经穴璇玑、华盖、膻中、俞府、中府、上中下三脘、幽门、气海、章门、关元、中极、天枢、归来。
  2.作用理气宽胸,调和脏腑,散寒止痛。
  3.适应症适用于胸腹诸痛、胸闷气短、咳喘、腹胀、便秘、月经不调及相关脏腑的不适症。长期做腹部按摩,有消除腹部脂肪的功效。

  三、颈 部

  1.常用经穴风府、风池、天柱、天鼎、缺盆、阿是穴。
  2.作用舒筋活血,解痉止痛,温经通络,消肿散瘀。
  3.适应症适用于颈椎病、落枕、颈项强痛等症。

  四、腰背部

  1.常用经穴大椎、肩中俞、肩外俞、天宗、中枢、肺俞、心俞、膈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胃俞、三焦俞、肾俞、气海俞、关元俞、命门、阳关、膀胱俞、八髑。
  2.作用 疏风散寒,行气止痛,温补脾肾,通经活络。
  3.适应症 适用于腰背疲劳、疼痛及相关脏腑不适症,如咳喘、胸痛、胃痛等症。

  五、上肢部

  1.常用经穴 肩井、肩贞、肩?、抬肩、肩?、臂?、曲池、手三里、内外关、列缺、合谷、神门、劳宫。
  2.作用 舒筋活血,滑利关节,温经通脉,理气止痛。
  3.适应症 适用于上肢及肩部疼痛、麻木、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及相关脏腑不适症。顺经脉走向按摩可增强上肢力量和各关节灵活性;逆经脉走向按摩可消除上肢肌肉神经的过度疲劳。

  六、下肢部

  1.常用经穴 居?、环跳、承扶、殷门、风市、血海、阴陵泉、阳陵泉、委阳、委中、承筋、承山、足三里、条口、三阴交、悬钟、跗阳、金门、昆仑、太溪。
  2.作用 舒筋活络,行气止痛,调和阴阳,滑利关节。
  3.适应症 适用于下肢疼痛或麻木,下肢伸屈不利,如坐骨神经痛、腰椎间盘突出、风湿病等。

《按摩师教程》第三章 按摩的专业知识》阅读地址: http://www.shanyuwang.com/2012/0325/1086.html